开渔了 新鲜便宜的巴浪鱼鱿鱼来了!

2017-08-11

  2日,灯光围捕渔船迎来开渔,深沪国家中心渔港(以下简称“深沪渔港”)又开始热闹起来了。市场上,新鲜的海鲜再次成为“宠儿”,价格也回落了些。

  据了解,灯光围捕渔船的作业海域,往北最远到浙江海域,往南最远到海南海域。那么休渔期间,市场上的海鲜从哪里来?每个季节最肥美的海鲜是什么?在无垠大海中讨生活的渔民们,生活是怎么样的?近日,记者走访了数位有经验的渔民,带你一同了解“渔”的这些事儿。
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
灯光围捕船靠岸,渔民把海鲜一筐筐往岸上挑。(资料图片)

  海鲜季

  开渔后巴浪鱼和鱿鱼唱主角

  天色开始暗下来,陆地上的人们开始结束一天的劳作,而对于在灯光围捕渔船上的渔民来说,一天最忙碌的时刻才刚刚到来。渔民先将渔船上的灯光全部打开,吸引鱼群靠近渔船后,再把灯熄灭,几艘灯艇被放下水,停在渔船周围。灯艇上的灯开始亮了起来,成了附近唯一的光源,此刻,海里的鱼儿聚在光源周围,渔群就更加集中了。

  “这个时候甲板上的渔民开始绕着渔船布渔网。”十几岁就开始出海捕鱼,今年已经58岁的船长老洪是地道的深沪渔民,他告诉记者,灯光围捕渔船均在晚上作业,利用的就是动物的“趋光性”,但也因为如此,灯光围捕渔船作业范围小,鱼获的种类较为单一。

  老洪介绍,灯光围捕渔船作业的时间长短有两种,一种是每天来回,主要在闽南海域作业;另一种就是要等满载了才返回,一般在浙江海域作业。一般灯光围捕渔船可以装几千担的鱼。“捕鱼很讲究经验,比如要懂得利用水流,决定什么时候放网,什么时候收网,一艘船要是有技术高的渔民,渔获量都会不错。”

  开渔后,深沪渔港每天都有回港的灯光围捕渔船。据了解,当前灯光围捕渔船主要的鱼获为鲐鯵鱼(主要以巴浪鱼为主)、鱿鱼、鲣鱼,还有少量带鱼

  灯光围捕渔船和拖网渔船是深沪渔港的主要作业渔船,拖网渔船将于8月16日中午12时开渔。老洪说,拖网渔船上的拖网,是利用甲板上的绞车来收网的。拖网渔船的作业时间不限,而且范围广,捕捞到的鱼品种也多,一般从出海到回港的时间不会超过10天,捕捞到的鱼,就储藏在船上的冷库中。此外,远洋作业渔船是需要批文出海作业,作业的海域在国外居多。

  涨知识

  休渔期你吃的海鲜是这么来的

  负责渔船后勤的小詹告诉记者,渔船回港后,他需要去帮忙卖鱼。“鱼获一般都是直接卖给冻厂,冻厂的鱼大部分供出口,一部分会卖给鱼贩,鱼贩再到菜市场销售。”小詹说,夏季的话,红色的鱼最好吃,到了农历八九月,肉鱼最肥美,年底的话,带鱼、虾菇最受欢迎。“其实只要是新鲜的海鲜就都好吃,毕竟海鲜主要是鲜。”

  那么休渔期的时候,市场上的鱼又是从哪里来呢?小詹说,有的是养殖的,有的是休渔期前夕,渔民将部分鱼获冷冻。“需求关系摆在那边,休渔期的海鲜价格肯定是要比平时高的。平时海鲜的价格也是每天都在变化,比如今天回港的渔船多,今天的价格就会低一些,反之价格就会高一些。”

  有风险

  讨海人需时刻关注天气

  今年,灯光围捕渔船的开渔期较往年晚了一个月,因台风关系,开渔日又推迟了一天。如果渔船出海作业时间较长又遇到台风来不及返回深沪渔港,怎么办?

  “现在的设备很先进了,船上有各种卫星通信设备,最常见的就是北斗卫星电话。出海的人都会实时关注天气,如果有台风预警,不仅船上可以接收到实时的预报,手机也会收到相关信息。”老洪说,晋江市海洋局有个指挥部,遇到大风雨天气的时候,会指挥渔船避险,一般大部分渔船都可以提前返回深沪渔港。“如果实在来不及返回,渔船要么选择就近的码头停靠避险,如果附近刚好没有可以停靠的码头,就离开会受到台风影响的航线,避开风圈。一般情况下,到比较远的海域作业的渔船,都是一个船队一起,这样也可以互相照应。”

  说完,老洪点了根烟,有点无奈地说:“讨海人是真的辛苦,风险又高,我十几岁就出海捕鱼,也是为了生活,为了生存。可以这么说,每一个讨海人都有过惊心动魄的时候。”老洪说他十几岁的时候,船上的设备远没有现在这么先进,那时候渔民是不敢到太远的海域作业的,毕竟海上作业有太多不确定因素,安全还是第一。

  成本高

  灯光围捕渔船月成本高达40万元

  “其实今年灯光围捕渔船开渔后,这几天回港渔船的渔获量挺不理想的,和去年开渔期相比,产量少了近半。渔民们也都挺心急的,毕竟每出海一趟,成本都摆在那里。”小詹说,一艘灯光围捕渔船,一个月出海捕鱼20多天的话,成本就要超过40万元。拖网渔船出海的成本一天约25000元。“但如果一趟出去就满载回港,销售额多的也能达到三四十万元。”

  小詹透露,船上工种不一样,工资也不同。“灯光围捕渔船负责机械的轮机和负责网具的甲板,月工资都有上万,船工每个月大概四五千。拖网渔船的补网工,日工资900多元,船工日工资三四百元。”

  据介绍,现在的补网工、船工大部分都是外地的,以莆田、惠安、宁德的居多。老洪也表示,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愿意从事“讨海”这种工作的本地人越来越少。

  “我负责渔船的后勤,当渔船要回港的时候,会提前跟我联系,告诉我下次出海的行程计划,然后我就帮忙准备冰、伙食、柴油等物资,渔船回港卖完鱼后,带上物资就会再次出海。”小詹摇摇头说,都是辛苦活,吃睡都在船上,除非大风雨,不然渔民都是没有怎么休息的。

  人物

  死里逃生的他后来加入救援队

  老张也是深沪人,同样也是十几岁就开始跟着出海捕鱼。虽然他现在已经转行做海产品的相关生意,但是他永远记得自己19岁时,在海上死里逃生的那一天。

  “我19岁那一年,农历二月初二晚上,真的是天又黑风又大。”对于老张来说,这一天的每一个时刻都记得格外清晰。

  “为了安全起见,灯艇往往要用粗绳子和大船拴在一起。”老张回忆,当时,他正在一艘灯艇上作业,“一名十几岁的船工,因为缺乏经验,没有把绳子预留空间,然后大船行进时,灯艇被猛地一扯,我一头栽进了海里。”老张说,也是够巧,大船的大灯坏了,无法提供照明。

  “很冷啊!我穿得很厚,那种情况下掉海里是完全没有办法游泳的,海水又冻。我一掉下去,双手就乱抓,很幸运,我一把抓到了灯艇上的一截短绳。我那时候心里就想,无论如何都不能松手,一松手肯定没命!”老张喝了口茶,继续描述当时的情形,他抓住绳子的末端,大船在行驶,灯艇也跟着往前走,然后他整个人因为惯性,几乎都是贴在灯艇的底部。“其实我刚掉下去时,船上的人就发现了,大家都吓呆了,也不敢往回走,怕船底部的浆会打到我。”

  恰好当时海浪比较平静,几个有经验的水手就跳到灯艇上,把他拉上来了。

  回忆起这段惊险的经历,老张仍心有余悸。他说,他上船后,整个人冻得不行,头上也撞出了几个包,船上刚烧开的一锅热水,本来是准备煮鱼粥给大伙吃的,就用那锅热水先给他泡澡,人才缓过劲来。

  “如果不是那时候抓住了那条短绳,哪有现在的我,还能坐在这里跟你讲这段经历啊!”

  虽说死里逃生一次,但老张对渔民、对大海仍然有种特别的感情。如今,他成为深沪义务救援队的一员,经常参与海上的救援活动。他说,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,深沪的渔船设备开始逐步更新,虽说科技的进步很大程度降低了海上作业的风险,但是海洋变幻莫测,一点都大意不得。

  “深沪渔民靠海吃海,好几辈人也都这么过来了。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愿意从事海上讨生活的人也更少了,所以现在深沪很多船工、技术工都是外来的,工价也越来越高了。”老张笑着说,尽管如此,深沪渔民勇于拼搏奋斗的这股子精神,还是在影响着下一代人。